第120章 偏不一枝红杏出墙来(第五更)(2/2)
小巷/
又弯又长/
没有‘门’/
没有窗/
你拿把旧钥匙/
敲着厚厚的墙……
这是顾城的一首朦胧诗,虽然朦胧,结合时代背景,可知顾城讲的是经历轰轰轰时期的人,虽然历经欺骗和愚‘弄’,仍心存希望,顽强寻找。
当然,放在封寒这里,那是彻头彻底的朦胧了。
现代诗是最不应该出现在命题作的,因为它最自由,最自我,必然要是诗人最真实最炽烈的情感表达,才能打动读者。
但考场,学生们最喜欢用的是写现代诗,只要会几句“啊!”“呀!”“不要!”的感叹词,再把正常的一句话分成好几行,
不加/
标点修饰/
成了/
现代诗的/
模样。
其实命题作,还是词较适合,因为它是有固定格式和规律的,但每每遇到按词牌名写词的小作,都是考生们最头疼的,如果可以,大部分人都会写现代诗,自由嘛,随便嘛。
完成了小作,再看大作。
刚刚过了秋,马又要到秋分了,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开始入秋,作要求以“秋”为主题作。
封寒‘挺’发憷景物描写的,所以他选择套那些知名作品的皮。
这一环节,他思考的较多,又在图书馆里看了好一阵的现代散,熏陶之后,终于写出了标题——《故都的秋》。
故都的秋,作者是郁达夫,国著名作家、诗人、散家,本创作于1934年8月,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热河、察哈尔大部,距离七七事变仅有三年时间。
当时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,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临安,一样感受到国事的危急。因而,当他到达北平,触景伤情,仅隔了四天,写了《故都的秋》。
全1500多字,运用了42个“秋”字来润‘色’北国之秋的“清”“静”和“悲凉”,处处透‘露’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痕迹。
这些复杂和纠结的情感,放在封寒身,会显得格格不入,所以封寒只是主要借用了郁达夫大师写景写物的功夫,大概讲述了自己对曾经生活过的首都的秋的一些看法和理解。
虽然如此,失掉了章最珍贵的内核,可依封寒看来,章依然是美的,读来,仍觉是种享受。
“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”
“江南,秋当然也是有的,但草木凋得慢,空气来得润,天的颜‘色’显得淡,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……”
写完之后,封寒在图书馆通读了好几遍,只觉沁人心脾。
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是孤独而忧郁的,封寒保留状景描物之外,扭转了章的整体风格,因为删减了大量原来的段落,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原创,所以勉强还算浑然一体,他自己非常满意。
之后再来一场社会科学,月考结束!
学生们放假嗨皮了,老师们还要阅卷,在高二语教研组,所有语老师都在一起,终于,终于翻到了封寒的卷子!
午来学校的时候,封寒他们仨准备好了旅行装备,所以鹿幼溪的专车直接开到了学校‘门’口,她自己不好意思下车,让他们低调地溜进她的车,一声“快走”,汽车朝婺城双龙景区驶去……
</cocom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