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 断代 > 《断代》TXT全集下载_7

《断代》TXT全集下载_7(2/2)

目录

至于说词如果不外乎什么国中时跟其他男生打过手枪啦,现在的伴就是他的第一次啦,这款人大概被异性恋洗了脑,贞操观念作祟,事后总会被人拿来抨击一番:妈的这样就比较清高喔?没人可搞就是条件差啦,圈子里哪有什么真正的良家妇女,你就小心别让我哪天在三温暖里碰到!

在民风未开的时代,对性知识饥渴难求,管道却又那么有限,大伙儿只好如同麻雀在收割后的田间勤奋地啄食落穗,总希望从对方的场景中搜集点什么可用资料,用心地从各家的第一次中,推敲琢磨出属于圈内的情爱规则。

第一次的故事出现越来越多吹嘘的成分。只要说得够栩栩如生,不怕没人听,人人都有性幻想需要满足。老阿姨尤其爱说给初出茅庐的小弟弟们听,不辨事实真伪的菜鸟还感谢前辈的倾囊相授,不察自己的人生从此完蛋。相信了老阿姨那种货色也曾有过帅哥壮男临幸的说法,无不以为自己都可以成咖,不睡到帅哥誓不罢休,见猎心喜不落人后。睡不到总觉得是因为自己手段不够高明。不肯认命,不甘降格以求,这样远大的志向到头来旁人也不忍心戳破。

通常话题又都是怎么转到“第一次”这上头的呢?八成是聚会里出现了某个新面孔。只要姿色中上的,都难逃这套表面上拉近大家距离、事实上比较接近侦讯兼带意淫的入会仪式。

一开始也是这样愣头愣脑被带去聚会,被问及也认真作答,虽然我并不确定,他们口中的第一次都是如何界定的。

男人女人间的第一次,不消说就是进入对方了……但是男人跟男人呢?

不知道究竟要做到怎样的地步才叫第一次,后来便准备了几个不同版本。看自己心情,顺应当天情势氛围,或视在座有无在意的人,轮流更换着说,总也能说得活灵活现、宾主尽欢。

那些年里常常自己都说乱了,不记得上次有谁在场,这次才开口就听到有人啐我:屁啦小锺,你上次不是说这样,够淫乱喔你!

我当然不算淫乱。比起某些人的故事,我无疑是小巫见大巫。

有人的第一次竟然说的是趁父亲醉酒不省人事的时候……听得我当场大笑出声。那画面的确太诡异又低级了,当全场因震惊而一片沉默,我却偏要再追问一句:那味道怎么样?

也有人的第一次说的是睡同铺的亲哥哥,夜里硬起来就把他上了。是因为这样,所以那人四十好几都还在装底迪吗?异性恋的哥哥一次一次地泄欲直到结婚搬出,弟弟不但不知自己被性侵,却反而继续寻找那个从不存在的葛格情人?

是分享者太过诚实?还是根本在自我催眠?这样的第一次,在我听来,感伤的程度还比不上某种变态的挑逗意味。

如今才终于理解到,自己对所谓“第一次”的疑问究竟是什么。

别人说起第一次时,多数只是在陈述另一个男体所带来的性刺激,而我,却总在回想是在哪一次之后,让我确定了,不会后悔,自己喜欢男人,并且接受了这就是我从今尔后的人生?自己到底有没有过,那种的,第一次?

说不出具体原因,一直觉得后来感情的不顺利,跟自己竟然搞出了好几个第一次的版本有关。

事实上,那几个轮流的说法并没有造假,每个版本都确有其事,就算稍有加油添醋,也仍都记载了生命中的某种觉醒,或者,断裂。

只因为舍不得那几段记忆所留给我的一种气氛,每一则都想给予它们“第一次”的记号。

矛盾的是,那几个这辈子大概不可能再见面的人,把他们当“第一次”来说未免太讽刺,跟他们其实都只有唯一的,和最后的一次。

如此仓皇,也如此嬉闹地过完了青春,三十四十也晃眼即逝。如今已五十许的我,格外地怀念起曾经苦思着“男人与男人间要怎样才算发生过了?”的那个自己。

如今,我终于懂得,每个人如何存活都是取决于他/她记忆的方式。

没有客观公正的记忆这回事,所有的记忆都是偏见,都是为了自己的存活而重组过的经验。

据说鱼的记忆异常短暂,大象的记忆非常惊人。

我不知道这是如何测量出的结果。它们并没有语言可以用来诉说、告白,或是写回忆录。也许它们都只是借着表现出或长或短的记忆,作为一种防身的保护色也未可知。

至少我确定,人类是非常懂得这种伎俩的。

我会说,记忆就像是在我们经验的表面形成的一层皮肤。

经验是血肉,太过赤裸与野蛮。但记忆却是如此柔软轻透的东西,有着适当的温度与湿度,并从细小的毛孔中,散发出属于自己的体味。

有时我会想到莱妮芮芬史达尔(Leni Riefenstahl),那个曾为希特勒所赏识,拍摄过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会这部影史上经典纪录片的女导演。

在德国战败后她始终不改口,坚称在二战期间,她对于希特勒进行中的犹太大屠杀并不知情。世人无法接受她的说法,他们谴责她的恶意与冷血,并将她的经典作品挞伐成政治宣传工具。即使,没有一个法庭可以将她视为战犯定罪,她却永远活在了历史的公审中。

某种程度而言,我可以理解女导演为何坚持自己的不知情。不是为她辩护,比较更像是终于能够了解,明明公开道歉就能息众怒的事,为何她反把自己丢进了挞伐的火焰?

热烈地投身导演工作,对此以外的事物,不管是太平盛世或血腥统治,她可能都毫无兴趣,亦不曾费心去了解。暴君的崛起与莱妮才华的萌芽,也许是因果,也许只是巧合。她不巧就生错了年代。在她转动的胶卷上,他人的命运不过是镜头无法捕捉的雪花与流云,落地即融,遇风则散。她剪接着自己拍摄的毛片,再也想不起除了她的电影外,那些年里还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。

如果能够记得的是青春、才华洋溢、与电影热恋的自己就好,为何一定要让所谓的事实,关于死亡、疯狂与毁灭的油墨溅满回忆?

我想,这是女导演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。

矢口否认,未必是睁眼说谎,可能她只是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。也许我们也都做过与她相同的事而不自知。

而又我究竟记得什么?

蠢蠢欲动的一九九?年代,不管是精神的肉体的物质的还是情感的,所有不可告人与难以负荷的悲愤,都即将寻着了社会转折的裂缝后一次溃堤喷涌尽出,无远弗届漫窜而不知所终。

那种气味像硫磺,又像烧干的汤锅,一阵一阵地冒烟。

一九九?年代,关于这座岛的很多谎言都将被毁灭。“立法院”里不甚安宁,校园中言论对立的社团冲突渐渐浮上台面。时代的变动,不过是旧的谎言被揭穿,新的谎言立刻补位。总有太多不擅说谎的人,在这样的落差中一跤滑倒,而从此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。

野心者都已看到他们可以争取的舞台。他们看到从前紧拴住整个社会的螺丝已开始松弛腐锈,大好时机已为所有想翻身者打开了大门,受害者的光荣标签几乎来不及分发。我却无从感受到那种期待的喜悦。

关于这些可写入历史的事件,我一概不记得详细的来龙去脉了。我想,我患了一种跟莱妮芮芬史达尔相同的失忆症。因为这是一个尽管可以把错误推给历史共业的时代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助长过某桩不公义的犯行,所以承认自己是不知情的共犯,或许才是人性化的表现。

大历史从来都只是少数人的剧码,如连续剧一样演完一档换下一档。就算发生了战乱,家破人亡,活下来的人不过同虫蚁一堆,惊吓之中蠕动四散,继续开始觅食筑窝,并且不忘交配,努力繁衍。

时代无论再怎样地天翻地覆,我仍只能像夏末之蝉一般,紧紧攀住我的栖木,唱着属于我的记忆。

莱妮芮芬史达尔记得的是她的电影,那是当她走到了人生尽头,当一切脱落腐朽后,还能够剩余的核心。

而我记得的是,我的失望。

人生再复杂再深奥的道理,其实最后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字:时机。绝大多数的失望之所以会发生,则是因为这两个字:错过。

那天稍早,我才将母亲的骨灰坛从南势角的庙里请回了家。

父亲过世刚满四十九天,这回决定不放在庙里供奉,让父亲和母亲都干脆搬回家里,免得再过两年自己连去上个香都气喘吁吁感到吃力。当时的打算,以后就把二老带在身边,反正自己也无后人供奉,不管将来进了医院还是养老院,上天堂抑或下地狱,不如一家人聚在一块儿,也算弥补了多年不孝的遗憾。

话虽如此,当我面对着摆在客厅中央茶几上的那一对瓷罐,仍不免陷入感伤。骨灰瓮并排端放的景象,让我忆起小时候大年初一的早上,父母也会像这样在客厅中整装坐定,等我上前给他们磕头拜年……搬回老宅后的这些年,看着数十年屋里没有更动过的家具摆设总觉得心酸。室内电话形同虚设,一个月里也响不了三四回,我才更明白了人老独居等死是怎么回事。之后也不在意那电话账单夺命催缴,无用之物随它自生自灭。

不料这一日,以为早已停话的骨董机竟然从冬眠复活,铃声洪亮,话筒那头陌生男子开口直点我名,自然十分令人意外。

小锺,是我!

姚瑞峰……?

突然被那名字启动的,不是记忆。记忆库搜寻的电码传输,对我这种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要费点时间的。那是在独居守丧一段时间后,久违了的一种存在感。

原来我是存在的——

至少也一定是存在过的,所以会被记得,且不知何故被人寻找。

那名字曾具有过某种意义,显然已经在意识中埋得太深,稍加予以翻动,体内便产生莫名的心悸。

一种如此具体的知觉。一个从过去脱逃的名字。

那名字,曾是不能再提起的一个密码。如今从一个仿佛平行时空的梦境戏法中终于走了出来,只听见他殷勤地想填补我们之间不知所措的空白:这些年你都好?拨这个老电话号码还找得到你,真想不到呀——!

应付这种突发的记忆入侵,只好仿山谷回音拷贝同样的语句,含混过去不必仔细作答,直到尘封档案的下落终于被定位。

姚的声音穿过话筒,像一只嗡嗡徘徊的蜂,围绕着它记忆中的那座花圃。那座曾经短暂地盛放了一个夏季的花圃。

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,三十年成为记忆度量衡上的一格单位,一万多个日子也不过是一个刻度。

当思绪开始在刻度的两点间跳跃来回,努力寻找其间更精微的记号的同时,一阵令人晕眩的惶惶然顿时袭上了我的心头。

如果这大半生可以用一叠堆得如塔高的资料夹做比喻,有关姚的那一卷,因为多年来始终置放不当的结果,造成微微的重量失衡,早已让整座堆高的记忆之塔从那一个名字开始,一级级出现了愈来愈无法忽视的倾斜。

青春早已如同开瓶已久的红酒,挥发尽了就只留下苦醋。

过去的二十年来大家都早已无交集了,为什么姚又想到要联络?我不解。

离群独立,不问世事已久的我当时我又怎会知道,我的老同学差一点就将入阁,登上他人生的另一座高峰?

基于社交的礼貌惯例,自然还是要交换彼此的手机号码与信箱,同时我也为自己不用脸书、Line 等等新颖的通讯方式连声抱歉,希望不会造成联系不便云云。短短四五分钟不到的交谈过程,试探性的欲言又止,似熟稔又陌生的诡异始终笼罩。

虽然心有忐忑,仍装作无心随口又追问一句:

你找我有什么要紧的事吗?

没有。

姚顿了顿,口气少了刚才的轻快(市侩?)。他说,小锺,我这些年一直都还有在听你的歌。

所以呢?我暗自笑问。

就算不是分道扬镳式的决绝,也早已是桥归桥路归路。

一如当年所料,他果然娶了有家世亦有才貌的 Angela,一九九六年回了中部老家,投入“立法委员”选举并且顺利当选。

之后我便失去了继续追踪他仕途一路发展的兴趣。或者应该说,那几年我很忙,忙着在摇头吧三温暖里寻欢,最怕一个人独处,也最怕与这个世界相处。随着反对党势力的逐步窜起,姚在政治路上更加意气风发,我则像是一步错步步错,宛如死亡的黄金交叉。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松开了手,不但再也无法回到那年暑假的形影不离,连那段记忆,我都尽量不再去触碰。

显然姚已得到他要的,我有什么好替他操心的?我又有什么资格,对他的人生发表任何意见?

阿崇的义正辞严犹在耳际,他自己应该全都忘记了,在大学的时候他是如何批评台湾有太多滞留海外不归的留学生,还说自己绝不会跟他们一样,结果他却更上层楼,成了一个有家归不得的通缉要犯。卷走了数千万自家企业的现金资产,带着他后来迷恋的男子远走高飞,究竟是一时鬼迷心窍,还是他耐性策划已久的脚本,等待的就是这样一次彻底令人刮目相看的高潮?……

那么,阿崇是否终于搭上了那班前往美丽新人生的班机呢?

落单的我只能努力把自己包裹成一个谜,小心穿梭于人世。

求生之术无他,永远表现出谦和友善,尽快拥有一项专长,并务必保持与他人之间一定的距离。入世却不涉世,刻意却不惹注意。

我可以想象姚与 Angela 站在扫街拜票宣传车上挥手的那个画面。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姚的求生之法更胜一筹。

走进人群搏感情,开口闭口都是老百姓,父老兄弟姐妹乡亲赐大①拜托拜托,筑起一道隐形的护身墙,从此再也不必提到私己之需,这才是大家眼中的公而忘私、清廉自爱。

避不开人群,就干脆全身投入。其实没有比这更好的隐身术了。

其实老百姓什么也看不见。

他们听到看到的,从来都只有他们自己的恐惧与愤怒。

目录
返回顶部